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地 光明科学城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初步形成
从第一根土建工程桩打下到
一片具有科技感现代感的建筑群
拔地而起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的建设
仅用了三年时间
预计明年正式投入使用
位于光明科学城的深圳湾实验室,从场地入驻到招兵买马,从课题攻关到科研服务,短短两年多时间,跑出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度,已入驻科研团队90余个、科研人员1000余人。
光明科学城建设一路快马扬鞭!2018年以来,光明区以主阵地的担当作为,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短短四年,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相继落地,光明科学城创新能级大幅跃升,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初步形成,推动实现更多科研成果从“0-1-100”的突破,为科研经济发展积蓄澎湃动能!
未来,光明区将继续着力提高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有机联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深圳2.0升级版创新高地,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的
未来之城加速崛起
短短4年,光明科学城
为何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2018年4月11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区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科学城,以最高水平、最高标准谋划建设科学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2018年9月19日,光明区揭牌成立,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光荣使命。
光明区勇挑重担,坚持以一流规划为引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高起点搭建光明科学城规划的“四梁八柱”。
一是积极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
二是启动专项规划研究。以光明分区规划为试点,对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先保障光明科学城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需求。
另外,启动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等一揽子14个专项规划,同时围绕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研究体系,基本完成科学装置谋划遴选布局研究等16个专题研究,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体系日益完善。
根据规划,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总体构建光明中心区、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空间布局,将依托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汇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培育内生增长的原创型产业,为深圳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沿着规划的蓝图,光明区干字当头,加速崛起一座“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的未来之城。
布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
创新能级大幅跃升
今年9月28日下午,光明实验室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标志着光明实验室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也标志着光明科学城又迎来一个重大科研机构进驻。
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深圳经验”中,基础研究是深圳补齐的最后一块拼图,而光明科学城恰恰就是这样一块关键拼图。这几年,一个个科学重器和科研机构平台争相落地光明科学城。
截至目前,光明科学城
已集中布局9个大科学装置
1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2个广东省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
共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
创新能级大幅跃升
其中,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土建已于今年9月底竣工,计划年底交付设施团队并开展设施设备联调联试,预计明年正式投入使用。启动区将以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两个大科学装置为基础,成为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与“加速器”。
精准医学影像设施、材料基因组正加快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和设施研发。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鹏城云脑Ⅲ正加紧推动前期工作。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已设立16个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于2020年11月20日在光明主校园举行建设启动仪式,同步选定滨海明珠工业园作为过渡校区……
许多科研机构平台落地即见效。
今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集中申报项目评审结果,深圳湾实验室获批项目25项,获批直接经费超1000万元,获批率26.6%,立项数量和金额较前两年均实现快速增长。
光明实验室已经遴选出第一批10个科研项目,并打造12支科研创新团队推进项目高质量实施,共投入科研资金2400万元。
建立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
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易啸所在的团队很早入驻了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得益于“楼上楼下”模式,让“穿白大褂”的易啸与“穿西装”的企业家在一栋楼里交流技术、了解市场需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易啸便找到了技术落地的新方向。
2020年成立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通过楼上引进研究院,楼下设立产业空间,穿“白大褂”的和穿“西服”的在同一栋楼内办公,强化了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使得科研人员兼具市场思维,企业家兼具科研思维,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0—1—100”的产学研递进与沿途转化。
光明区坚持以一流产业为导向
充分发挥
大科学装置的引领和磁吸作用
高质量探索
“沿途下蛋”产业发展新模式
为加快营造“沿途下蛋”生态,光明区完善“3+1”产业政策体系,编制《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脑科学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深圳市光明区成长型和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从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强化产业政策支持;
制定《光明区关于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改革牵引,问题导向”原则,探索建立具有光明科学城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光明区还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共建中英前沿院精准医疗中试项目、与普瑞赛思联合打造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中试项目,将“企业中试平台”板块打造成为光明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重要一环。
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加快形成,光明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经统计,2018年成立行政区以来,光明区国高企业从987家增加到1703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62家。
未来已来
站在发展新起点
光明区始终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科研成果“0—1—100”的
产学研递进与沿途转化
开创屹立于湾区之巅的
科学之城,未来之城!
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编辑:麦泳妤
校审:赖飞扬 邓红丽 谢燕丽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END
推荐阅读
③ 发热门诊、线上问诊、医疗服务热线……光明这些便民服务暖到了心里!